close
Blogtrottr
UDN消費流行 [expanded by feedex.net]
UDN消費流行
王宣一/臭豆腐在地風味 「內銷」較吃香
Jan 11th 2013, 15:43

【聯合報╱王宣一(美食家)】
臭豆腐常常被當作台灣小吃的代表之一,推薦給觀光客,我隱隱有些覺得不妥。

臭豆腐原籍可能是北京,也可能是湖南,後來到了上海,再到了台灣,且不論出身血統,它早已是一種台灣街巷裡的小吃。五零年代台北街頭,常見外省伯伯挑著一個炸臭豆腐的擔子,沿街叫賣,炸得酥脆的臭豆腐加上自製的泡菜和辣椒醬,大人小孩就站在攤子邊吃上一盤,風味十足。

我父親喜歡吃的臭豆腐是加上幾顆毛豆和老鹹菜清蒸,那種早期上海式的吃法原來並不普遍,但是後來突然流行起來,演變成今日夜市小吃店的麻辣臭豆腐,後來還有碳烤臭豆腐。這一流行成了夜市的災難,只要某攤子一賣臭豆腐,氣味遠播,就蓋過其他的味道。

有個有點憂傷的笑話是在一位朋友身上,據說他家樓下的臭豆腐是台北最好吃的,可是做鄰居的他飽受臭氣之苦,多次向環保單位申訴但都沒有下文,他火大警告周圍朋友,「誰到我家樓下去吃臭豆腐被我碰見,我發誓不理他」。我另一位朋友非常愛吃臭豆腐,每天都計畫趁這位住樓上的朋友出國時溜去吃,但還沒執行,住樓上的朋友驟逝,那位想吃的朋友說,我現在可不敢偷偷去吃,他在天上一定看得到的。

臭豆腐是一種發酵的食物,舉凡發酵的食物味道都很特別。以前我對味道重的乳酪總是敬而遠之,但是吃多了以後,一點也不覺得可怕,反而變成日常飲食中常吃的食物。食材達人徐仲非常喜歡豆腐乳,他一直想將豆腐乳推廣至世界美食舞台,他說,一樣是蛋白質發酵的食物,為什麼可以接受乳酪就不能接受豆腐乳。我總是笑他大民族主義,他的話沒錯,但是乳酪的吃法和在菜色裡的應用和中國菜很不一樣。要把這樣傳統的食物介紹給其他民族,好像該用點什麼技巧呢?

發酵的食物其實保有很重的在地風味,這種天然發酵的氣味,包含了氣候、土地的媒介,發酵的觸媒可能是蔬菜、豆類、肉類,這些食材都帶著大量土地的氣味,所以發酵食物都有鄉土氣息,要讓另外一個土地的人們接受,要經過相當的時間和過程。即使日本的納豆至今也才被日本之外的民族接受;瑞典人著名的醃鯡魚罐頭,臭氣可以炸人,必須在水中開啟;中國人的醬油豆瓣經過這麼久,才逐漸為西方接受。

因此台灣行銷美食時,我倒覺得不要把臭豆腐、皮蛋、豬血糕放第一線,這些味道和顏色都不容易被異國文化所接受,何苦為難人家呢?但在台灣的小吃中有什麼較能被接受呢?以東方人來說,也許滷肉飯有一些市場,潤餅也不難理解,蚵仔煎和西式的煎蛋捲及韓式煎餅有點類似。

至於魷魚羹、肉羹、大腸米線,必須內行一點的食客吧。肉圓、粿類或炒米粉等米食,好像和西方人還有距離,尤其那些醬料味道並不是他們熟悉的。西方人近年接受米飯的人口變多了,對米做的東西卻多不到深入的程度。而年輕人對夜市小吃的炸食接受度較高,像是鹽酥雞、炸地瓜球、蘿蔔糕。

就我觀察,大部分的觀光客對餛飩、小籠包這些麵點就難不倒他們,燒餅油條和豆漿接受度也不錯。雖然這些美食小吃有點混血,不全然是台灣小吃,但畢竟燒餅油條配豆漿是在台灣結婚生子的,經過了一代兩代三代,也算是新一代台灣美食吧。

因此行銷台灣美食,無論如何,還是要考慮觀光客的接受程度,觀光客一踏進夜市,就拿出臭豆腐,可是會嚇跑他們的。

轉寄 列印 討論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12080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